看過記錄 |

第307章 驕傲(1 / 1)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章

    測試廣告1

    奉常王隆,現在不能再稱之為「邛成侯之侄」了,因為他也因昔日聯絡渭北舉事之功,擠進了侯爵最末位,封「甘泉侯」。一筆閣 m.yibige.com 更多好看小說

    反正甘泉宮也被王莽拆了,第五倫便將此地析作一縣,給王隆作為食邑,因為王隆最喜歡老師揚雄的作品是《甘泉賦》。

    九月上旬關中戰雲密布,魏國草台班子下的三公九卿或直接奉命出征,或督著糧秣輜重,唯獨王隆作為管禮儀和教育事業的「奉常」,卻不必操心太多。他只一頭扎在從石渠、天祿運來的宮廷藏書里,將它們一一區分。

    櫟陽作為秦漢行宮,分內外兩部分,第五倫自居於外,內部竟不用來充斥女子後宮,而是讓給書籍來住。這份對知識的敬重,讓王隆頗為感動,只感慨不愧同是揚子云的學生。

    協助他管書的大夫梁丘賜則有些擔憂:「甘泉侯,這些書簡早早布置起來,倒不如繼續留在車上,若是賊兵打來……」

    「劉伯升不會贏。」

    「他甚至連櫟陽城下都打不到來。」王隆指揮人將書籍一一搬運:「我相信大王和諸位將軍。」

    第五倫說了,他遲早會將一整個櫟陽宮都交給王隆和書,設置一個「圖書館」的館閣,除了保存文化典籍外,也有另一個目的:招攬讀書人。

    人才永遠都缺,讀書人尤其如此,第五倫沒有」漢「的名號,又出身寒門,在吸引士人方面,看似落了下風,他思量過,決定效法魏文侯之事。

    「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,又有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,皆受業於子夏,一時間群賢畢至。」

    西河學派乃是戰國初時的大事,靠著「大師」吸引求學士人來投,學成後直接做魏國的官,魏文侯遂得到了大量人才,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。

    第五倫以魏為國號,遂有樣學樣,他雖無「大師」,但有書啊!

    這年頭書太稀缺了,不在於簡牘有多貴,而是五經學派門戶之見極深,為了爭奪博士位置反目成仇,對學問敝帚自珍。能口述就絕不手抄,以免流傳太多,被外面的人不必拜師就學了去,打破了學術壟斷,讓博士及弟子們吃什麼?

    朝廷的石渠、天祿等閣也一般不對外開放,除非像劉歆、揚雄等人以職務之便偷偷抄點出來,否則若私自使人借閱抄錄,都是犯法的。哪怕是諸侯王想求《太史公書》一觀,都被懷疑是別有用心,認為是想學上面的縱橫權譎之謀,漢興之初謀臣奇策,天官災異,地形厄塞,圖謀不軌。

    私人借閱就更難了,前有漢相匡衡年少時給富人白白做工以求借書來看,因為還書有時限,只能鑿壁偷光。後有桓譚向安陵班嗣借書被婉拒,碰了一鼻子灰。

    故而第五倫認為,真正的讀書人,都不必專意去徵辟,只要將話傳出去:三閣之書,可以借抄!他們便會趨之如騖!

    於是給王隆的職責也很簡單:「文山,且為我在這亂世中,擺下一張安靜的書案!」

    這話叫王隆感動不已,如此一來,整理書目就不止是學術,而是政治任務。書籍多如山海,劉向父子、揚雄終其一生都沒整理完,王隆、梁丘賜兩個人更是管不過來,所以才欲徵辟些識書之人相助。譬如班嗣,他家有漢成帝賜的秘書副本,乃是五陵藏書第一的大家。

    結果班嗣未至,來的卻是他的弟弟班彪。

    「後生字叔皮,拜見王君。家兄有恙,不能赴命,特遣我代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輕裝而來,一乘車,一把傘,衣著樸素,年輕得讓王隆羨慕。

    「早聞班氏叔皮年少才高,今日一見,果非凡俗。」王隆也不以為忤,帶著班彪這新上任的秘書郎,在櫟陽宮裡遊走,指著各個屋子介紹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裝的是六藝。」

    「南邊的屋子,放的是諸子。」

    「東為詩賦,北為兵書,西為方技,南為數術。」

    基本都是按照劉歆父子「七略」的劃分來安置,但王隆在此基礎上,又單獨析出一項來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放的是史書,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太史公書》皆在其中。」

    王隆也聽說過班彪的名聲,聽聞他素好讀史,遂笑道:「不知叔皮最愛哪本?」

    「自然是太史公書。」班彪理所當然地說道:「司馬遷善於敘述事理,文筆暢達而不華麗,質樸而不粗野,文質相稱,不愧為良史之才,我讀了不下十遍,只可惜……」

    然後班彪話音一轉,就全是批評了:「但司馬遷採取經傳,搜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,有很多粗疏簡略之處,以多聞廣載見長,然論議卻膚淺而不厚實。」

    接著他數落起司馬遷的三觀來:「司馬遷議論學術,就推崇黃老而輕視《五經》;寫貨殖,就輕仁義無私而以貧窮為恥,鼓吹商人大賈;寫遊俠,就輕視那些節烈高士而推崇世俗建功之人,這就是大毛病,有傷正道,難怪會惹怒武帝,而遭受腐刑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知該說什麼好,這年輕人,心高氣傲啊!

    而且他批評的學術篇,是老師揚雄最欣賞的;遊俠篇,是萬脩最鍾愛的,認為可以下酒;至於貨殖篇,則是第五倫最喜歡的,評價司馬遷是少數「懂經濟的文人」。

    班彪一評起來就停不下來,司馬遷他都看不上,更別說其他人了,只傲然道:「太史公書從黃帝寫到漢武,太初之後缺,後來有好事者褚少孫、劉向、劉歆等曾綴集時事,或補或續之,然文筆鄙俗,不配為《史記》的後續之作。」

    等等,王隆記得,自己的老師揚雄也補過幾篇,雖然班彪刻意沒提,但在他眼裡,揚子云也是「文筆鄙俗」者吧,豈有此理!

    王隆有涵養,沒發火,只在心中暗想:「他日馮衍歸來,真應該讓他與你這眼高過頂的後生辯一辯,看誰更傲!」

    班彪負手發願道:「假以時日,我願為史記補史,遵照《五經》禮法之言,符合聖人是非標準,作《前漢書》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理解:「為何是前漢?」

    因為在班彪心裡,漢德未衰,前漢雖斷於新莽,但肯定還有後漢續之啊!

    班彪倒也沒有蠢到直接說出來,要勸就得要一針見血,跟王隆這種無關緊要的人說作甚?

    於是他只朝王隆作揖:「後生願見魏王,代家兄謝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倒是好心,認為得趕在渭南渭北打仗前謁見魏王,陳說以王命之符,好讓他和劉伯升罷兵講和休戰,否則若第五倫被劉伯升打敗,渭北將遭殃及,這些書也要被連累啊!

    奉常王隆,現在不能再稱之為「邛成侯之侄」了,因為他也因昔日聯絡渭北舉事之功,擠進了侯爵最末位,封「甘泉侯」。

    反正甘泉宮也被王莽拆了,第五倫便將此地析作一縣,給王隆作為食邑,因為王隆最喜歡老師揚雄的作品是《甘泉賦》。

    九月上旬關中戰雲密布,魏國草台班子下的三公九卿或直接奉命出征,或督著糧秣輜重,唯獨王隆作為管禮儀和教育事業的「奉常」,卻不必操心太多。他只一頭扎在從石渠、天祿運來的宮廷藏書里,將它們一一區分。

    櫟陽作為秦漢行宮,分內外兩部分,第五倫自居於外,內部竟不用來充斥女子後宮,而是讓給書籍來住。這份對知識的敬重,讓王隆頗為感動,只感慨不愧同是揚子云的學生。

    協助他管書的大夫梁丘賜則有些擔憂:「甘泉侯,這些書簡早早布置起來,倒不如繼續留在車上,若是賊兵打來……」

    「劉伯升不會贏。」

    「他甚至連櫟陽城下都打不到來。」王隆指揮人將書籍一一搬運:「我相信大王和諸位將軍。」

    第五倫說了,他遲早會將一整個櫟陽宮都交給王隆和書,設置一個「圖書館」的館閣,除了保存文化典籍外,也有另一個目的:招攬讀書人。

    人才永遠都缺,讀書人尤其如此,第五倫沒有」漢「的名號,又出身寒門,在吸引士人方面,看似落了下風,他思量過,決定效法魏文侯之事。

    「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,又有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,皆受業於子夏,一時間群賢畢至。」

    西河學派乃是戰國初時的大事,靠著「大師」吸引求學士人來投,學成後直接做魏國的官,魏文侯遂得到了大量人才,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。

    第五倫以魏為國號,遂有樣學樣,他雖無「大師」,但有書啊!

    這年頭書太稀缺了,不在於簡牘有多貴,而是五經學派門戶之見極深,為了爭奪博士位置反目成仇,對學問敝帚自珍。能口述就絕不手抄,以免流傳太多,被外面的人不必拜師就學了去,打破了學術壟斷,讓博士及弟子們吃什麼?

    朝廷的石渠、天祿等閣也一般不對外開放,除非像劉歆、揚雄等人以職務之便偷偷抄點出來,否則若私自使人借閱抄錄,都是犯法的。哪怕是諸侯王想求《太史公書》一觀,都被懷疑是別有用心,認為是想學上面的縱橫權譎之謀,漢興之初謀臣奇策,天官災異,地形厄塞,圖謀不軌。

    私人借閱就更難了,前有漢相匡衡年少時給富人白白做工以求借書來看,因為還書有時限,只能鑿壁偷光。後有桓譚向安陵班嗣借書被婉拒,碰了一鼻子灰。

    故而第五倫認為,真正的讀書人,都不必專意去徵辟,只要將話傳出去:三閣之書,可以借抄!他們便會趨之如騖!

    於是給王隆的職責也很簡單:「文山,且為我在這亂世中,擺下一張安靜的書案!」

    這話叫王隆感動不已,如此一來,整理書目就不止是學術,而是政治任務。書籍多如山海,劉向父子、揚雄終其一生都沒整理完,王隆、梁丘賜兩個人更是管不過來,所以才欲徵辟些識書之人相助。譬如班嗣,他家有漢成帝賜的秘書副本,乃是五陵藏書第一的大家。

    結果班嗣未至,來的卻是他的弟弟班彪。

    「後生字叔皮,拜見王君。家兄有恙,不能赴命,特遣我代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輕裝而來,一乘車,一把傘,衣著樸素,年輕得讓王隆羨慕。

    「早聞班氏叔皮年少才高,今日一見,果非凡俗。」王隆也不以為忤,帶著班彪這新上任的秘書郎,在櫟陽宮裡遊走,指著各個屋子介紹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裝的是六藝。」

    「南邊的屋子,放的是諸子。」

    「東為詩賦,北為兵書,西為方技,南為數術。」

    基本都是按照劉歆父子「七略」的劃分來安置,但王隆在此基礎上,又單獨析出一項來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放的是史書,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太史公書》皆在其中。」

    王隆也聽說過班彪的名聲,聽聞他素好讀史,遂笑道:「不知叔皮最愛哪本?」

    「自然是太史公書。」班彪理所當然地說道:「司馬遷善於敘述事理,文筆暢達而不華麗,質樸而不粗野,文質相稱,不愧為良史之才,我讀了不下十遍,只可惜……」

    然後班彪話音一轉,就全是批評了:「但司馬遷採取經傳,搜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,有很多粗疏簡略之處,以多聞廣載見長,然論議卻膚淺而不厚實。」

    接著他數落起司馬遷的三觀來:「司馬遷議論學術,就推崇黃老而輕視《五經》;寫貨殖,就輕仁義無私而以貧窮為恥,鼓吹商人大賈;寫遊俠,就輕視那些節烈高士而推崇世俗建功之人,這就是大毛病,有傷正道,難怪會惹怒武帝,而遭受腐刑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知該說什麼好,這年輕人,心高氣傲啊!

    而且他批評的學術篇,是老師揚雄最欣賞的;遊俠篇,是萬脩最鍾愛的,認為可以下酒;至於貨殖篇,則是第五倫最喜歡的,評價司馬遷是少數「懂經濟的文人」。

    班彪一評起來就停不下來,司馬遷他都看不上,更別說其他人了,只傲然道:「太史公書從黃帝寫到漢武,太初之後缺,後來有好事者褚少孫、劉向、劉歆等曾綴集時事,或補或續之,然文筆鄙俗,不配為《史記》的後續之作。」

    等等,王隆記得,自己的老師揚雄也補過幾篇,雖然班彪刻意沒提,但在他眼裡,揚子云也是「文筆鄙俗」者吧,豈有此理!

    王隆有涵養,沒發火,只在心中暗想:「他日馮衍歸來,真應該讓他與你這眼高過頂的後生辯一辯,看誰更傲!」

    班彪負手發願道:「假以時日,我願為史記補史,遵照《五經》禮法之言,符合聖人是非標準,作《前漢書》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理解:「為何是前漢?」

    因為在班彪心裡,漢德未衰,前漢雖斷於新莽,但肯定還有後漢續之啊!

    班彪倒也沒有蠢到直接說出來,要勸就得要一針見血,跟王隆這種無關緊要的人說作甚?

    於是他只朝王隆作揖:「後生願見魏王,代家兄謝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倒是好心,認為得趕在渭南渭北打仗前謁見魏王,陳說以王命之符,好讓他和劉伯升罷兵講和休戰,否則若第五倫被劉伯升打敗,渭北將遭殃及,這些書也要被連累啊!

    奉常王隆,現在不能再稱之為「邛成侯之侄」了,因為他也因昔日聯絡渭北舉事之功,擠進了侯爵最末位,封「甘泉侯」。

    反正甘泉宮也被王莽拆了,第五倫便將此地析作一縣,給王隆作為食邑,因為王隆最喜歡老師揚雄的作品是《甘泉賦》。

    九月上旬關中戰雲密布,魏國草台班子下的三公九卿或直接奉命出征,或督著糧秣輜重,唯獨王隆作為管禮儀和教育事業的「奉常」,卻不必操心太多。他只一頭扎在從石渠、天祿運來的宮廷藏書里,將它們一一區分。

    櫟陽作為秦漢行宮,分內外兩部分,第五倫自居於外,內部竟不用來充斥女子後宮,而是讓給書籍來住。這份對知識的敬重,讓王隆頗為感動,只感慨不愧同是揚子云的學生。

    協助他管書的大夫梁丘賜則有些擔憂:「甘泉侯,這些書簡早早布置起來,倒不如繼續留在車上,若是賊兵打來……」

    「劉伯升不會贏。」

    「他甚至連櫟陽城下都打不到來。」王隆指揮人將書籍一一搬運:「我相信大王和諸位將軍。」

    第五倫說了,他遲早會將一整個櫟陽宮都交給王隆和書,設置一個「圖書館」的館閣,除了保存文化典籍外,也有另一個目的:招攬讀書人。

    人才永遠都缺,讀書人尤其如此,第五倫沒有」漢「的名號,又出身寒門,在吸引士人方面,看似落了下風,他思量過,決定效法魏文侯之事。

    「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,又有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,皆受業於子夏,一時間群賢畢至。」

    西河學派乃是戰國初時的大事,靠著「大師」吸引求學士人來投,學成後直接做魏國的官,魏文侯遂得到了大量人才,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。

    第五倫以魏為國號,遂有樣學樣,他雖無「大師」,但有書啊!

    這年頭書太稀缺了,不在於簡牘有多貴,而是五經學派門戶之見極深,為了爭奪博士位置反目成仇,對學問敝帚自珍。能口述就絕不手抄,以免流傳太多,被外面的人不必拜師就學了去,打破了學術壟斷,讓博士及弟子們吃什麼?

    朝廷的石渠、天祿等閣也一般不對外開放,除非像劉歆、揚雄等人以職務之便偷偷抄點出來,否則若私自使人借閱抄錄,都是犯法的。哪怕是諸侯王想求《太史公書》一觀,都被懷疑是別有用心,認為是想學上面的縱橫權譎之謀,漢興之初謀臣奇策,天官災異,地形厄塞,圖謀不軌。

    私人借閱就更難了,前有漢相匡衡年少時給富人白白做工以求借書來看,因為還書有時限,只能鑿壁偷光。後有桓譚向安陵班嗣借書被婉拒,碰了一鼻子灰。

    故而第五倫認為,真正的讀書人,都不必專意去徵辟,只要將話傳出去:三閣之書,可以借抄!他們便會趨之如騖!

    於是給王隆的職責也很簡單:「文山,且為我在這亂世中,擺下一張安靜的書案!」

    這話叫王隆感動不已,如此一來,整理書目就不止是學術,而是政治任務。書籍多如山海,劉向父子、揚雄終其一生都沒整理完,王隆、梁丘賜兩個人更是管不過來,所以才欲徵辟些識書之人相助。譬如班嗣,他家有漢成帝賜的秘書副本,乃是五陵藏書第一的大家。

    結果班嗣未至,來的卻是他的弟弟班彪。

    「後生字叔皮,拜見王君。家兄有恙,不能赴命,特遣我代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輕裝而來,一乘車,一把傘,衣著樸素,年輕得讓王隆羨慕。

    「早聞班氏叔皮年少才高,今日一見,果非凡俗。」王隆也不以為忤,帶著班彪這新上任的秘書郎,在櫟陽宮裡遊走,指著各個屋子介紹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裝的是六藝。」

    「南邊的屋子,放的是諸子。」

    「東為詩賦,北為兵書,西為方技,南為數術。」

    基本都是按照劉歆父子「七略」的劃分來安置,但王隆在此基礎上,又單獨析出一項來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放的是史書,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太史公書》皆在其中。」

    王隆也聽說過班彪的名聲,聽聞他素好讀史,遂笑道:「不知叔皮最愛哪本?」

    「自然是太史公書。」班彪理所當然地說道:「司馬遷善於敘述事理,文筆暢達而不華麗,質樸而不粗野,文質相稱,不愧為良史之才,我讀了不下十遍,只可惜……」

    然後班彪話音一轉,就全是批評了:「但司馬遷採取經傳,搜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,有很多粗疏簡略之處,以多聞廣載見長,然論議卻膚淺而不厚實。」

    接著他數落起司馬遷的三觀來:「司馬遷議論學術,就推崇黃老而輕視《五經》;寫貨殖,就輕仁義無私而以貧窮為恥,鼓吹商人大賈;寫遊俠,就輕視那些節烈高士而推崇世俗建功之人,這就是大毛病,有傷正道,難怪會惹怒武帝,而遭受腐刑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知該說什麼好,這年輕人,心高氣傲啊!

    而且他批評的學術篇,是老師揚雄最欣賞的;遊俠篇,是萬脩最鍾愛的,認為可以下酒;至於貨殖篇,則是第五倫最喜歡的,評價司馬遷是少數「懂經濟的文人」。

    班彪一評起來就停不下來,司馬遷他都看不上,更別說其他人了,只傲然道:「太史公書從黃帝寫到漢武,太初之後缺,後來有好事者褚少孫、劉向、劉歆等曾綴集時事,或補或續之,然文筆鄙俗,不配為《史記》的後續之作。」

    等等,王隆記得,自己的老師揚雄也補過幾篇,雖然班彪刻意沒提,但在他眼裡,揚子云也是「文筆鄙俗」者吧,豈有此理!

    王隆有涵養,沒發火,只在心中暗想:「他日馮衍歸來,真應該讓他與你這眼高過頂的後生辯一辯,看誰更傲!」

    班彪負手發願道:「假以時日,我願為史記補史,遵照《五經》禮法之言,符合聖人是非標準,作《前漢書》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理解:「為何是前漢?」

    因為在班彪心裡,漢德未衰,前漢雖斷於新莽,但肯定還有後漢續之啊!

    班彪倒也沒有蠢到直接說出來,要勸就得要一針見血,跟王隆這種無關緊要的人說作甚?

    於是他只朝王隆作揖:「後生願見魏王,代家兄謝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倒是好心,認為得趕在渭南渭北打仗前謁見魏王,陳說以王命之符,好讓他和劉伯升罷兵講和休戰,否則若第五倫被劉伯升打敗,渭北將遭殃及,這些書也要被連累啊!

    奉常王隆,現在不能再稱之為「邛成侯之侄」了,因為他也因昔日聯絡渭北舉事之功,擠進了侯爵最末位,封「甘泉侯」。

    反正甘泉宮也被王莽拆了,第五倫便將此地析作一縣,給王隆作為食邑,因為王隆最喜歡老師揚雄的作品是《甘泉賦》。

    九月上旬關中戰雲密布,魏國草台班子下的三公九卿或直接奉命出征,或督著糧秣輜重,唯獨王隆作為管禮儀和教育事業的「奉常」,卻不必操心太多。他只一頭扎在從石渠、天祿運來的宮廷藏書里,將它們一一區分。

    櫟陽作為秦漢行宮,分內外兩部分,第五倫自居於外,內部竟不用來充斥女子後宮,而是讓給書籍來住。這份對知識的敬重,讓王隆頗為感動,只感慨不愧同是揚子云的學生。

    協助他管書的大夫梁丘賜則有些擔憂:「甘泉侯,這些書簡早早布置起來,倒不如繼續留在車上,若是賊兵打來……」

    「劉伯升不會贏。」

    「他甚至連櫟陽城下都打不到來。」王隆指揮人將書籍一一搬運:「我相信大王和諸位將軍。」

    第五倫說了,他遲早會將一整個櫟陽宮都交給王隆和書,設置一個「圖書館」的館閣,除了保存文化典籍外,也有另一個目的:招攬讀書人。

    人才永遠都缺,讀書人尤其如此,第五倫沒有」漢「的名號,又出身寒門,在吸引士人方面,看似落了下風,他思量過,決定效法魏文侯之事。

    「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,又有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,皆受業於子夏,一時間群賢畢至。」

    西河學派乃是戰國初時的大事,靠著「大師」吸引求學士人來投,學成後直接做魏國的官,魏文侯遂得到了大量人才,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。

    第五倫以魏為國號,遂有樣學樣,他雖無「大師」,但有書啊!

    這年頭書太稀缺了,不在於簡牘有多貴,而是五經學派門戶之見極深,為了爭奪博士位置反目成仇,對學問敝帚自珍。能口述就絕不手抄,以免流傳太多,被外面的人不必拜師就學了去,打破了學術壟斷,讓博士及弟子們吃什麼?

    朝廷的石渠、天祿等閣也一般不對外開放,除非像劉歆、揚雄等人以職務之便偷偷抄點出來,否則若私自使人借閱抄錄,都是犯法的。哪怕是諸侯王想求《太史公書》一觀,都被懷疑是別有用心,認為是想學上面的縱橫權譎之謀,漢興之初謀臣奇策,天官災異,地形厄塞,圖謀不軌。

    私人借閱就更難了,前有漢相匡衡年少時給富人白白做工以求借書來看,因為還書有時限,只能鑿壁偷光。後有桓譚向安陵班嗣借書被婉拒,碰了一鼻子灰。

    故而第五倫認為,真正的讀書人,都不必專意去徵辟,只要將話傳出去:三閣之書,可以借抄!他們便會趨之如騖!

    於是給王隆的職責也很簡單:「文山,且為我在這亂世中,擺下一張安靜的書案!」

    這話叫王隆感動不已,如此一來,整理書目就不止是學術,而是政治任務。書籍多如山海,劉向父子、揚雄終其一生都沒整理完,王隆、梁丘賜兩個人更是管不過來,所以才欲徵辟些識書之人相助。譬如班嗣,他家有漢成帝賜的秘書副本,乃是五陵藏書第一的大家。

    結果班嗣未至,來的卻是他的弟弟班彪。

    「後生字叔皮,拜見王君。家兄有恙,不能赴命,特遣我代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輕裝而來,一乘車,一把傘,衣著樸素,年輕得讓王隆羨慕。

    「早聞班氏叔皮年少才高,今日一見,果非凡俗。」王隆也不以為忤,帶著班彪這新上任的秘書郎,在櫟陽宮裡遊走,指著各個屋子介紹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裝的是六藝。」

    「南邊的屋子,放的是諸子。」

    「東為詩賦,北為兵書,西為方技,南為數術。」

    基本都是按照劉歆父子「七略」的劃分來安置,但王隆在此基礎上,又單獨析出一項來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放的是史書,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太史公書》皆在其中。」

    王隆也聽說過班彪的名聲,聽聞他素好讀史,遂笑道:「不知叔皮最愛哪本?」

    「自然是太史公書。」班彪理所當然地說道:「司馬遷善於敘述事理,文筆暢達而不華麗,質樸而不粗野,文質相稱,不愧為良史之才,我讀了不下十遍,只可惜……」

    然後班彪話音一轉,就全是批評了:「但司馬遷採取經傳,搜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,有很多粗疏簡略之處,以多聞廣載見長,然論議卻膚淺而不厚實。」

    接著他數落起司馬遷的三觀來:「司馬遷議論學術,就推崇黃老而輕視《五經》;寫貨殖,就輕仁義無私而以貧窮為恥,鼓吹商人大賈;寫遊俠,就輕視那些節烈高士而推崇世俗建功之人,這就是大毛病,有傷正道,難怪會惹怒武帝,而遭受腐刑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知該說什麼好,這年輕人,心高氣傲啊!

    而且他批評的學術篇,是老師揚雄最欣賞的;遊俠篇,是萬脩最鍾愛的,認為可以下酒;至於貨殖篇,則是第五倫最喜歡的,評價司馬遷是少數「懂經濟的文人」。

    班彪一評起來就停不下來,司馬遷他都看不上,更別說其他人了,只傲然道:「太史公書從黃帝寫到漢武,太初之後缺,後來有好事者褚少孫、劉向、劉歆等曾綴集時事,或補或續之,然文筆鄙俗,不配為《史記》的後續之作。」

    等等,王隆記得,自己的老師揚雄也補過幾篇,雖然班彪刻意沒提,但在他眼裡,揚子云也是「文筆鄙俗」者吧,豈有此理!

    王隆有涵養,沒發火,只在心中暗想:「他日馮衍歸來,真應該讓他與你這眼高過頂的後生辯一辯,看誰更傲!」

    班彪負手發願道:「假以時日,我願為史記補史,遵照《五經》禮法之言,符合聖人是非標準,作《前漢書》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理解:「為何是前漢?」

    因為在班彪心裡,漢德未衰,前漢雖斷於新莽,但肯定還有後漢續之啊!

    班彪倒也沒有蠢到直接說出來,要勸就得要一針見血,跟王隆這種無關緊要的人說作甚?

    於是他只朝王隆作揖:「後生願見魏王,代家兄謝之。」


    班彪倒是好心,認為得趕在渭南渭北打仗前謁見魏王,陳說以王命之符,好讓他和劉伯升罷兵講和休戰,否則若第五倫被劉伯升打敗,渭北將遭殃及,這些書也要被連累啊!

    奉常王隆,現在不能再稱之為「邛成侯之侄」了,因為他也因昔日聯絡渭北舉事之功,擠進了侯爵最末位,封「甘泉侯」。

    反正甘泉宮也被王莽拆了,第五倫便將此地析作一縣,給王隆作為食邑,因為王隆最喜歡老師揚雄的作品是《甘泉賦》。

    九月上旬關中戰雲密布,魏國草台班子下的三公九卿或直接奉命出征,或督著糧秣輜重,唯獨王隆作為管禮儀和教育事業的「奉常」,卻不必操心太多。他只一頭扎在從石渠、天祿運來的宮廷藏書里,將它們一一區分。

    櫟陽作為秦漢行宮,分內外兩部分,第五倫自居於外,內部竟不用來充斥女子後宮,而是讓給書籍來住。這份對知識的敬重,讓王隆頗為感動,只感慨不愧同是揚子云的學生。

    協助他管書的大夫梁丘賜則有些擔憂:「甘泉侯,這些書簡早早布置起來,倒不如繼續留在車上,若是賊兵打來……」

    「劉伯升不會贏。」

    「他甚至連櫟陽城下都打不到來。」王隆指揮人將書籍一一搬運:「我相信大王和諸位將軍。」

    第五倫說了,他遲早會將一整個櫟陽宮都交給王隆和書,設置一個「圖書館」的館閣,除了保存文化典籍外,也有另一個目的:招攬讀書人。

    人才永遠都缺,讀書人尤其如此,第五倫沒有」漢「的名號,又出身寒門,在吸引士人方面,看似落了下風,他思量過,決定效法魏文侯之事。

    「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,又有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,皆受業於子夏,一時間群賢畢至。」

    西河學派乃是戰國初時的大事,靠著「大師」吸引求學士人來投,學成後直接做魏國的官,魏文侯遂得到了大量人才,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。

    第五倫以魏為國號,遂有樣學樣,他雖無「大師」,但有書啊!

    這年頭書太稀缺了,不在於簡牘有多貴,而是五經學派門戶之見極深,為了爭奪博士位置反目成仇,對學問敝帚自珍。能口述就絕不手抄,以免流傳太多,被外面的人不必拜師就學了去,打破了學術壟斷,讓博士及弟子們吃什麼?

    朝廷的石渠、天祿等閣也一般不對外開放,除非像劉歆、揚雄等人以職務之便偷偷抄點出來,否則若私自使人借閱抄錄,都是犯法的。哪怕是諸侯王想求《太史公書》一觀,都被懷疑是別有用心,認為是想學上面的縱橫權譎之謀,漢興之初謀臣奇策,天官災異,地形厄塞,圖謀不軌。

    私人借閱就更難了,前有漢相匡衡年少時給富人白白做工以求借書來看,因為還書有時限,只能鑿壁偷光。後有桓譚向安陵班嗣借書被婉拒,碰了一鼻子灰。

    故而第五倫認為,真正的讀書人,都不必專意去徵辟,只要將話傳出去:三閣之書,可以借抄!他們便會趨之如騖!

    於是給王隆的職責也很簡單:「文山,且為我在這亂世中,擺下一張安靜的書案!」

    這話叫王隆感動不已,如此一來,整理書目就不止是學術,而是政治任務。書籍多如山海,劉向父子、揚雄終其一生都沒整理完,王隆、梁丘賜兩個人更是管不過來,所以才欲徵辟些識書之人相助。譬如班嗣,他家有漢成帝賜的秘書副本,乃是五陵藏書第一的大家。

    結果班嗣未至,來的卻是他的弟弟班彪。

    「後生字叔皮,拜見王君。家兄有恙,不能赴命,特遣我代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輕裝而來,一乘車,一把傘,衣著樸素,年輕得讓王隆羨慕。

    「早聞班氏叔皮年少才高,今日一見,果非凡俗。」王隆也不以為忤,帶著班彪這新上任的秘書郎,在櫟陽宮裡遊走,指著各個屋子介紹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裝的是六藝。」

    「南邊的屋子,放的是諸子。」

    「東為詩賦,北為兵書,西為方技,南為數術。」

    基本都是按照劉歆父子「七略」的劃分來安置,但王隆在此基礎上,又單獨析出一項來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放的是史書,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太史公書》皆在其中。」

    王隆也聽說過班彪的名聲,聽聞他素好讀史,遂笑道:「不知叔皮最愛哪本?」

    「自然是太史公書。」班彪理所當然地說道:「司馬遷善於敘述事理,文筆暢達而不華麗,質樸而不粗野,文質相稱,不愧為良史之才,我讀了不下十遍,只可惜……」

    然後班彪話音一轉,就全是批評了:「但司馬遷採取經傳,搜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,有很多粗疏簡略之處,以多聞廣載見長,然論議卻膚淺而不厚實。」

    接著他數落起司馬遷的三觀來:「司馬遷議論學術,就推崇黃老而輕視《五經》;寫貨殖,就輕仁義無私而以貧窮為恥,鼓吹商人大賈;寫遊俠,就輕視那些節烈高士而推崇世俗建功之人,這就是大毛病,有傷正道,難怪會惹怒武帝,而遭受腐刑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知該說什麼好,這年輕人,心高氣傲啊!

    而且他批評的學術篇,是老師揚雄最欣賞的;遊俠篇,是萬脩最鍾愛的,認為可以下酒;至於貨殖篇,則是第五倫最喜歡的,評價司馬遷是少數「懂經濟的文人」。

    班彪一評起來就停不下來,司馬遷他都看不上,更別說其他人了,只傲然道:「太史公書從黃帝寫到漢武,太初之後缺,後來有好事者褚少孫、劉向、劉歆等曾綴集時事,或補或續之,然文筆鄙俗,不配為《史記》的後續之作。」

    等等,王隆記得,自己的老師揚雄也補過幾篇,雖然班彪刻意沒提,但在他眼裡,揚子云也是「文筆鄙俗」者吧,豈有此理!

    王隆有涵養,沒發火,只在心中暗想:「他日馮衍歸來,真應該讓他與你這眼高過頂的後生辯一辯,看誰更傲!」

    班彪負手發願道:「假以時日,我願為史記補史,遵照《五經》禮法之言,符合聖人是非標準,作《前漢書》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理解:「為何是前漢?」

    因為在班彪心裡,漢德未衰,前漢雖斷於新莽,但肯定還有後漢續之啊!

    班彪倒也沒有蠢到直接說出來,要勸就得要一針見血,跟王隆這種無關緊要的人說作甚?

    於是他只朝王隆作揖:「後生願見魏王,代家兄謝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倒是好心,認為得趕在渭南渭北打仗前謁見魏王,陳說以王命之符,好讓他和劉伯升罷兵講和休戰,否則若第五倫被劉伯升打敗,渭北將遭殃及,這些書也要被連累啊!

    奉常王隆,現在不能再稱之為「邛成侯之侄」了,因為他也因昔日聯絡渭北舉事之功,擠進了侯爵最末位,封「甘泉侯」。

    反正甘泉宮也被王莽拆了,第五倫便將此地析作一縣,給王隆作為食邑,因為王隆最喜歡老師揚雄的作品是《甘泉賦》。

    九月上旬關中戰雲密布,魏國草台班子下的三公九卿或直接奉命出征,或督著糧秣輜重,唯獨王隆作為管禮儀和教育事業的「奉常」,卻不必操心太多。他只一頭扎在從石渠、天祿運來的宮廷藏書里,將它們一一區分。

    櫟陽作為秦漢行宮,分內外兩部分,第五倫自居於外,內部竟不用來充斥女子後宮,而是讓給書籍來住。這份對知識的敬重,讓王隆頗為感動,只感慨不愧同是揚子云的學生。

    協助他管書的大夫梁丘賜則有些擔憂:「甘泉侯,這些書簡早早布置起來,倒不如繼續留在車上,若是賊兵打來……」

    「劉伯升不會贏。」

    「他甚至連櫟陽城下都打不到來。」王隆指揮人將書籍一一搬運:「我相信大王和諸位將軍。」

    第五倫說了,他遲早會將一整個櫟陽宮都交給王隆和書,設置一個「圖書館」的館閣,除了保存文化典籍外,也有另一個目的:招攬讀書人。

    人才永遠都缺,讀書人尤其如此,第五倫沒有」漢「的名號,又出身寒門,在吸引士人方面,看似落了下風,他思量過,決定效法魏文侯之事。

    「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,又有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,皆受業於子夏,一時間群賢畢至。」

    西河學派乃是戰國初時的大事,靠著「大師」吸引求學士人來投,學成後直接做魏國的官,魏文侯遂得到了大量人才,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。

    第五倫以魏為國號,遂有樣學樣,他雖無「大師」,但有書啊!

    這年頭書太稀缺了,不在於簡牘有多貴,而是五經學派門戶之見極深,為了爭奪博士位置反目成仇,對學問敝帚自珍。能口述就絕不手抄,以免流傳太多,被外面的人不必拜師就學了去,打破了學術壟斷,讓博士及弟子們吃什麼?

    朝廷的石渠、天祿等閣也一般不對外開放,除非像劉歆、揚雄等人以職務之便偷偷抄點出來,否則若私自使人借閱抄錄,都是犯法的。哪怕是諸侯王想求《太史公書》一觀,都被懷疑是別有用心,認為是想學上面的縱橫權譎之謀,漢興之初謀臣奇策,天官災異,地形厄塞,圖謀不軌。

    私人借閱就更難了,前有漢相匡衡年少時給富人白白做工以求借書來看,因為還書有時限,只能鑿壁偷光。後有桓譚向安陵班嗣借書被婉拒,碰了一鼻子灰。

    故而第五倫認為,真正的讀書人,都不必專意去徵辟,只要將話傳出去:三閣之書,可以借抄!他們便會趨之如騖!

    於是給王隆的職責也很簡單:「文山,且為我在這亂世中,擺下一張安靜的書案!」

    這話叫王隆感動不已,如此一來,整理書目就不止是學術,而是政治任務。書籍多如山海,劉向父子、揚雄終其一生都沒整理完,王隆、梁丘賜兩個人更是管不過來,所以才欲徵辟些識書之人相助。譬如班嗣,他家有漢成帝賜的秘書副本,乃是五陵藏書第一的大家。

    結果班嗣未至,來的卻是他的弟弟班彪。

    「後生字叔皮,拜見王君。家兄有恙,不能赴命,特遣我代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輕裝而來,一乘車,一把傘,衣著樸素,年輕得讓王隆羨慕。

    「早聞班氏叔皮年少才高,今日一見,果非凡俗。」王隆也不以為忤,帶著班彪這新上任的秘書郎,在櫟陽宮裡遊走,指著各個屋子介紹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裝的是六藝。」

    「南邊的屋子,放的是諸子。」

    「東為詩賦,北為兵書,西為方技,南為數術。」

    基本都是按照劉歆父子「七略」的劃分來安置,但王隆在此基礎上,又單獨析出一項來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放的是史書,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太史公書》皆在其中。」

    王隆也聽說過班彪的名聲,聽聞他素好讀史,遂笑道:「不知叔皮最愛哪本?」

    「自然是太史公書。」班彪理所當然地說道:「司馬遷善於敘述事理,文筆暢達而不華麗,質樸而不粗野,文質相稱,不愧為良史之才,我讀了不下十遍,只可惜……」

    然後班彪話音一轉,就全是批評了:「但司馬遷採取經傳,搜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,有很多粗疏簡略之處,以多聞廣載見長,然論議卻膚淺而不厚實。」

    接著他數落起司馬遷的三觀來:「司馬遷議論學術,就推崇黃老而輕視《五經》;寫貨殖,就輕仁義無私而以貧窮為恥,鼓吹商人大賈;寫遊俠,就輕視那些節烈高士而推崇世俗建功之人,這就是大毛病,有傷正道,難怪會惹怒武帝,而遭受腐刑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知該說什麼好,這年輕人,心高氣傲啊!

    而且他批評的學術篇,是老師揚雄最欣賞的;遊俠篇,是萬脩最鍾愛的,認為可以下酒;至於貨殖篇,則是第五倫最喜歡的,評價司馬遷是少數「懂經濟的文人」。

    班彪一評起來就停不下來,司馬遷他都看不上,更別說其他人了,只傲然道:「太史公書從黃帝寫到漢武,太初之後缺,後來有好事者褚少孫、劉向、劉歆等曾綴集時事,或補或續之,然文筆鄙俗,不配為《史記》的後續之作。」

    等等,王隆記得,自己的老師揚雄也補過幾篇,雖然班彪刻意沒提,但在他眼裡,揚子云也是「文筆鄙俗」者吧,豈有此理!

    王隆有涵養,沒發火,只在心中暗想:「他日馮衍歸來,真應該讓他與你這眼高過頂的後生辯一辯,看誰更傲!」

    班彪負手發願道:「假以時日,我願為史記補史,遵照《五經》禮法之言,符合聖人是非標準,作《前漢書》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理解:「為何是前漢?」

    因為在班彪心裡,漢德未衰,前漢雖斷於新莽,但肯定還有後漢續之啊!

    班彪倒也沒有蠢到直接說出來,要勸就得要一針見血,跟王隆這種無關緊要的人說作甚?

    於是他只朝王隆作揖:「後生願見魏王,代家兄謝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倒是好心,認為得趕在渭南渭北打仗前謁見魏王,陳說以王命之符,好讓他和劉伯升罷兵講和休戰,否則若第五倫被劉伯升打敗,渭北將遭殃及,這些書也要被連累啊!

    奉常王隆,現在不能再稱之為「邛成侯之侄」了,因為他也因昔日聯絡渭北舉事之功,擠進了侯爵最末位,封「甘泉侯」。

    反正甘泉宮也被王莽拆了,第五倫便將此地析作一縣,給王隆作為食邑,因為王隆最喜歡老師揚雄的作品是《甘泉賦》。

    九月上旬關中戰雲密布,魏國草台班子下的三公九卿或直接奉命出征,或督著糧秣輜重,唯獨王隆作為管禮儀和教育事業的「奉常」,卻不必操心太多。他只一頭扎在從石渠、天祿運來的宮廷藏書里,將它們一一區分。

    櫟陽作為秦漢行宮,分內外兩部分,第五倫自居於外,內部竟不用來充斥女子後宮,而是讓給書籍來住。這份對知識的敬重,讓王隆頗為感動,只感慨不愧同是揚子云的學生。

    協助他管書的大夫梁丘賜則有些擔憂:「甘泉侯,這些書簡早早布置起來,倒不如繼續留在車上,若是賊兵打來……」

    「劉伯升不會贏。」

    「他甚至連櫟陽城下都打不到來。」王隆指揮人將書籍一一搬運:「我相信大王和諸位將軍。」

    第五倫說了,他遲早會將一整個櫟陽宮都交給王隆和書,設置一個「圖書館」的館閣,除了保存文化典籍外,也有另一個目的:招攬讀書人。

    人才永遠都缺,讀書人尤其如此,第五倫沒有」漢「的名號,又出身寒門,在吸引士人方面,看似落了下風,他思量過,決定效法魏文侯之事。

    「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,又有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,皆受業於子夏,一時間群賢畢至。」

    西河學派乃是戰國初時的大事,靠著「大師」吸引求學士人來投,學成後直接做魏國的官,魏文侯遂得到了大量人才,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。

    第五倫以魏為國號,遂有樣學樣,他雖無「大師」,但有書啊!

    這年頭書太稀缺了,不在於簡牘有多貴,而是五經學派門戶之見極深,為了爭奪博士位置反目成仇,對學問敝帚自珍。能口述就絕不手抄,以免流傳太多,被外面的人不必拜師就學了去,打破了學術壟斷,讓博士及弟子們吃什麼?

    朝廷的石渠、天祿等閣也一般不對外開放,除非像劉歆、揚雄等人以職務之便偷偷抄點出來,否則若私自使人借閱抄錄,都是犯法的。哪怕是諸侯王想求《太史公書》一觀,都被懷疑是別有用心,認為是想學上面的縱橫權譎之謀,漢興之初謀臣奇策,天官災異,地形厄塞,圖謀不軌。

    私人借閱就更難了,前有漢相匡衡年少時給富人白白做工以求借書來看,因為還書有時限,只能鑿壁偷光。後有桓譚向安陵班嗣借書被婉拒,碰了一鼻子灰。

    故而第五倫認為,真正的讀書人,都不必專意去徵辟,只要將話傳出去:三閣之書,可以借抄!他們便會趨之如騖!

    於是給王隆的職責也很簡單:「文山,且為我在這亂世中,擺下一張安靜的書案!」

    這話叫王隆感動不已,如此一來,整理書目就不止是學術,而是政治任務。書籍多如山海,劉向父子、揚雄終其一生都沒整理完,王隆、梁丘賜兩個人更是管不過來,所以才欲徵辟些識書之人相助。譬如班嗣,他家有漢成帝賜的秘書副本,乃是五陵藏書第一的大家。

    結果班嗣未至,來的卻是他的弟弟班彪。

    「後生字叔皮,拜見王君。家兄有恙,不能赴命,特遣我代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輕裝而來,一乘車,一把傘,衣著樸素,年輕得讓王隆羨慕。

    「早聞班氏叔皮年少才高,今日一見,果非凡俗。」王隆也不以為忤,帶著班彪這新上任的秘書郎,在櫟陽宮裡遊走,指著各個屋子介紹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裝的是六藝。」

    「南邊的屋子,放的是諸子。」

    「東為詩賦,北為兵書,西為方技,南為數術。」

    基本都是按照劉歆父子「七略」的劃分來安置,但王隆在此基礎上,又單獨析出一項來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放的是史書,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太史公書》皆在其中。」

    王隆也聽說過班彪的名聲,聽聞他素好讀史,遂笑道:「不知叔皮最愛哪本?」

    「自然是太史公書。」班彪理所當然地說道:「司馬遷善於敘述事理,文筆暢達而不華麗,質樸而不粗野,文質相稱,不愧為良史之才,我讀了不下十遍,只可惜……」

    然後班彪話音一轉,就全是批評了:「但司馬遷採取經傳,搜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,有很多粗疏簡略之處,以多聞廣載見長,然論議卻膚淺而不厚實。」

    接著他數落起司馬遷的三觀來:「司馬遷議論學術,就推崇黃老而輕視《五經》;寫貨殖,就輕仁義無私而以貧窮為恥,鼓吹商人大賈;寫遊俠,就輕視那些節烈高士而推崇世俗建功之人,這就是大毛病,有傷正道,難怪會惹怒武帝,而遭受腐刑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知該說什麼好,這年輕人,心高氣傲啊!

    而且他批評的學術篇,是老師揚雄最欣賞的;遊俠篇,是萬脩最鍾愛的,認為可以下酒;至於貨殖篇,則是第五倫最喜歡的,評價司馬遷是少數「懂經濟的文人」。

    班彪一評起來就停不下來,司馬遷他都看不上,更別說其他人了,只傲然道:「太史公書從黃帝寫到漢武,太初之後缺,後來有好事者褚少孫、劉向、劉歆等曾綴集時事,或補或續之,然文筆鄙俗,不配為《史記》的後續之作。」

    等等,王隆記得,自己的老師揚雄也補過幾篇,雖然班彪刻意沒提,但在他眼裡,揚子云也是「文筆鄙俗」者吧,豈有此理!

    王隆有涵養,沒發火,只在心中暗想:「他日馮衍歸來,真應該讓他與你這眼高過頂的後生辯一辯,看誰更傲!」

    班彪負手發願道:「假以時日,我願為史記補史,遵照《五經》禮法之言,符合聖人是非標準,作《前漢書》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理解:「為何是前漢?」

    因為在班彪心裡,漢德未衰,前漢雖斷於新莽,但肯定還有後漢續之啊!

    班彪倒也沒有蠢到直接說出來,要勸就得要一針見血,跟王隆這種無關緊要的人說作甚?

    於是他只朝王隆作揖:「後生願見魏王,代家兄謝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倒是好心,認為得趕在渭南渭北打仗前謁見魏王,陳說以王命之符,好讓他和劉伯升罷兵講和休戰,否則若第五倫被劉伯升打敗,渭北將遭殃及,這些書也要被連累啊!

    奉常王隆,現在不能再稱之為「邛成侯之侄」了,因為他也因昔日聯絡渭北舉事之功,擠進了侯爵最末位,封「甘泉侯」。

    反正甘泉宮也被王莽拆了,第五倫便將此地析作一縣,給王隆作為食邑,因為王隆最喜歡老師揚雄的作品是《甘泉賦》。

    九月上旬關中戰雲密布,魏國草台班子下的三公九卿或直接奉命出征,或督著糧秣輜重,唯獨王隆作為管禮儀和教育事業的「奉常」,卻不必操心太多。他只一頭扎在從石渠、天祿運來的宮廷藏書里,將它們一一區分。

    櫟陽作為秦漢行宮,分內外兩部分,第五倫自居於外,內部竟不用來充斥女子後宮,而是讓給書籍來住。這份對知識的敬重,讓王隆頗為感動,只感慨不愧同是揚子云的學生。

    協助他管書的大夫梁丘賜則有些擔憂:「甘泉侯,這些書簡早早布置起來,倒不如繼續留在車上,若是賊兵打來……」

    「劉伯升不會贏。」

    「他甚至連櫟陽城下都打不到來。」王隆指揮人將書籍一一搬運:「我相信大王和諸位將軍。」

    第五倫說了,他遲早會將一整個櫟陽宮都交給王隆和書,設置一個「圖書館」的館閣,除了保存文化典籍外,也有另一個目的:招攬讀書人。

    人才永遠都缺,讀書人尤其如此,第五倫沒有」漢「的名號,又出身寒門,在吸引士人方面,看似落了下風,他思量過,決定效法魏文侯之事。

    「孔子既沒,子夏居西河教授,為魏文侯師,又有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吳起、禽滑釐之屬,皆受業於子夏,一時間群賢畢至。」

    西河學派乃是戰國初時的大事,靠著「大師」吸引求學士人來投,學成後直接做魏國的官,魏文侯遂得到了大量人才,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。

    第五倫以魏為國號,遂有樣學樣,他雖無「大師」,但有書啊!

    這年頭書太稀缺了,不在於簡牘有多貴,而是五經學派門戶之見極深,為了爭奪博士位置反目成仇,對學問敝帚自珍。能口述就絕不手抄,以免流傳太多,被外面的人不必拜師就學了去,打破了學術壟斷,讓博士及弟子們吃什麼?

    朝廷的石渠、天祿等閣也一般不對外開放,除非像劉歆、揚雄等人以職務之便偷偷抄點出來,否則若私自使人借閱抄錄,都是犯法的。哪怕是諸侯王想求《太史公書》一觀,都被懷疑是別有用心,認為是想學上面的縱橫權譎之謀,漢興之初謀臣奇策,天官災異,地形厄塞,圖謀不軌。

    私人借閱就更難了,前有漢相匡衡年少時給富人白白做工以求借書來看,因為還書有時限,只能鑿壁偷光。後有桓譚向安陵班嗣借書被婉拒,碰了一鼻子灰。

    故而第五倫認為,真正的讀書人,都不必專意去徵辟,只要將話傳出去:三閣之書,可以借抄!他們便會趨之如騖!

    於是給王隆的職責也很簡單:「文山,且為我在這亂世中,擺下一張安靜的書案!」

    這話叫王隆感動不已,如此一來,整理書目就不止是學術,而是政治任務。書籍多如山海,劉向父子、揚雄終其一生都沒整理完,王隆、梁丘賜兩個人更是管不過來,所以才欲徵辟些識書之人相助。譬如班嗣,他家有漢成帝賜的秘書副本,乃是五陵藏書第一的大家。

    結果班嗣未至,來的卻是他的弟弟班彪。

    「後生字叔皮,拜見王君。家兄有恙,不能赴命,特遣我代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輕裝而來,一乘車,一把傘,衣著樸素,年輕得讓王隆羨慕。

    「早聞班氏叔皮年少才高,今日一見,果非凡俗。」王隆也不以為忤,帶著班彪這新上任的秘書郎,在櫟陽宮裡遊走,指著各個屋子介紹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裝的是六藝。」

    「南邊的屋子,放的是諸子。」

    「東為詩賦,北為兵書,西為方技,南為數術。」

    基本都是按照劉歆父子「七略」的劃分來安置,但王隆在此基礎上,又單獨析出一項來。

    「這一間,放的是史書,《左氏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楚漢春秋》、《太史公書》皆在其中。」

    王隆也聽說過班彪的名聲,聽聞他素好讀史,遂笑道:「不知叔皮最愛哪本?」

    「自然是太史公書。」班彪理所當然地說道:「司馬遷善於敘述事理,文筆暢達而不華麗,質樸而不粗野,文質相稱,不愧為良史之才,我讀了不下十遍,只可惜……」

    然後班彪話音一轉,就全是批評了:「但司馬遷採取經傳,搜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,有很多粗疏簡略之處,以多聞廣載見長,然論議卻膚淺而不厚實。」

    接著他數落起司馬遷的三觀來:「司馬遷議論學術,就推崇黃老而輕視《五經》;寫貨殖,就輕仁義無私而以貧窮為恥,鼓吹商人大賈;寫遊俠,就輕視那些節烈高士而推崇世俗建功之人,這就是大毛病,有傷正道,難怪會惹怒武帝,而遭受腐刑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知該說什麼好,這年輕人,心高氣傲啊!

    而且他批評的學術篇,是老師揚雄最欣賞的;遊俠篇,是萬脩最鍾愛的,認為可以下酒;至於貨殖篇,則是第五倫最喜歡的,評價司馬遷是少數「懂經濟的文人」。

    班彪一評起來就停不下來,司馬遷他都看不上,更別說其他人了,只傲然道:「太史公書從黃帝寫到漢武,太初之後缺,後來有好事者褚少孫、劉向、劉歆等曾綴集時事,或補或續之,然文筆鄙俗,不配為《史記》的後續之作。」

    等等,王隆記得,自己的老師揚雄也補過幾篇,雖然班彪刻意沒提,但在他眼裡,揚子云也是「文筆鄙俗」者吧,豈有此理!

    王隆有涵養,沒發火,只在心中暗想:「他日馮衍歸來,真應該讓他與你這眼高過頂的後生辯一辯,看誰更傲!」

    班彪負手發願道:「假以時日,我願為史記補史,遵照《五經》禮法之言,符合聖人是非標準,作《前漢書》。」

    王隆不理解:「為何是前漢?」

    因為在班彪心裡,漢德未衰,前漢雖斷於新莽,但肯定還有後漢續之啊!

    班彪倒也沒有蠢到直接說出來,要勸就得要一針見血,跟王隆這種無關緊要的人說作甚?

    於是他只朝王隆作揖:「後生願見魏王,代家兄謝之。」

    班彪倒是好心,認為得趕在渭南渭北打仗前謁見魏王,陳說以王命之符,好讓他和劉伯升罷兵講和休戰,否則若第五倫被劉伯升打敗,渭北將遭殃及,這些書也要被連累啊!

    測試廣告2



第307章 驕傲  
七月新番作品:  漢闕  秦吏  新書  春秋我為王  新書七月新番  戰國明月  
類似:  逐仚  我在大唐賣燒烤  如果時光倒流  種菜骷髏的異域開荒  只有我能用召喚術  

加入書籤

書頁/目錄

搜"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"
360搜"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"
語言選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