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 言仇恨,振奮軍心(1 / 1)
江面上,火逐風飛,一派通紅,漫天徹地。
阮大鋮站在高台上,見江面處處煙火,明軍火焚水溺者,不計其數,敗兵棄大船而登小舟,冒煙突火而逃。
一場大敗,使得南岸明軍混亂不堪,而江北清軍則忙著擴大戰果,乘船追殺明軍敗兵。
江北,多鐸於高台上,見清軍大勝,不禁放肆大笑。有此一戰,他必然得清庭獎賞,久攻揚州不下的鬱悶,頓時一掃而空。
南岸,阮大鋮匆匆從高台上下來,急忙直奔明軍水寨。
明軍精銳的水師戰敗後,留在南岸的幾千條小船,就成了江防的最後依靠。阮大鋮怕清軍趁勝,直接攻打明軍水寨,連忙親自奔赴,調集火統弓箭,準備防備江面上縱橫穿梭的清軍兵船。
揚州城內,王彥一路奔至東門處,那裡有他安排的三千人馬。
這些本來是準備在明軍水師沖入大運河後,出城接應援軍的揚州精兵,現在已經沒有了用處。
王彥來到東城,三個千戶領著一眾明軍軍校,立馬圍了上來,他們於城內養精蓄銳,並不知江上情況。
這時,他們見王彥過來,頓時欣喜的問道:「將軍,可是水師大勝,沖入運河呢?」
王彥見眾多軍官都懷著激動,懷著期望的看著他,心中不禁一沉,說出了所有人都不願意接受的結果。「水師敗了,揚州以再無支援!」
一眾明軍軍官聞言,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,神情紛紛黯然,士氣頓時一泄。
揚州被圍兩個多月,被清軍輪番攻打,他們用比城牆還高的屍體,擋住西城的缺口,又在大疫中苦苦支持,無數同袍,無數百姓,為揚州而死。
王彥能領著揚州軍民獨抗三十萬清軍,並不是因為揚州守軍有多麼精銳,許多守軍在清軍圍城之前都是普通百姓,他們經歷的訓練,參與過的戰鬥,遠沒有城外清軍那麼豐富。
揚州軍民能守住揚州,也不是因為王彥有多麼能戰,多麼精於防守,甲申年初,王彥還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,遠遠比不了城外在崇禎初年,便攪動風雲的清軍將領。
揚州軍民之所以能守住揚州,靠的其實是揚州人心中的一口氣,以及一份活下去的希望。
如今江上水師戰敗,無疑使得揚州軍民心中的這口氣散去大半,變得絕望,變得死寂。
南城近萬軍民看見水師戰敗,消息根本無法封鎖,王彥只得如實相告。
這時他見眾多軍校低頭不語,士氣低迷,隨開口說道:「兩個月來,本將同汝等捨生忘死,守衛揚州,為城內百姓掙一條生路。如今朝廷援揚失敗,吾等已是江北孤軍,再難久持,但兩個月來,北虜殺吾多少同袍?殺吾多少百姓?」
沒有南岸的支援,被重兵圍困的揚州,失陷已經是遲早之事,軍官們都有頭腦,王彥沒必要隱瞞。
眾軍官聽王彥徐徐道來,起初他們因為揚州已經守不了多久,而感到絕望喪氣,而後想起死去親人和戰死的同袍,臉上慢慢出現一絲變化,一股令人心碎的仇恨,逐漸充滿了眾人心頭。
「二十四橋明月夜,繁花似錦的揚州城,自北虜圍城以來,城中家家戴孝,戶戶發喪,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面貌!」王彥接著悲憤的道:「諸位多是揚州之人,其中之痛,其中之恨,恐怕比本將更加深切。北虜殺汝等親人,劫汝等財物,毀汝等家園,如此深仇大恨,豈可不報!」
支持著揚州軍民死守城池的那一口氣,因為水師戰敗,軍民失去希望,而消散大半,但此時王彥卻喚起了一種比希望更有戰力的情緒——仇恨!
「將軍說的對!」王彥的話點燃了眾人心中的怒火,因而激憤的道:「就算揚州城破,吾等也要讓北虜和漢奸,付出血的代價!」
「不錯!」王彥見眾人反應,知道他目的已經達到,隨點頭道:「如今本將同汝等背水一戰,以無退路,北虜想要攻下揚州,就得拿他們的命來填!汝等可有信心,讓北虜的屍體堆得比山高,讓北虜的血流得比海深,為死去的同袍,為揚州百姓報仇雪恨!」
「吾等願隨將軍,血流不干,死戰不休!」眾軍校齊齊行禮應道,身上鎧甲嘩啦作響,散發著陣陣殺氣。
「甚好!」王彥贊道:「現在就有一個機會擺在諸位面前!清軍主力被多鐸調到江北沿岸,只留少量人馬監視揚州。如今清軍注意力被江上大戰吸引,防備必然鬆懈,以本將兵力雖無法攻擊清軍大營,卻可以突襲城西高坡,拿下清軍炮陣。此戰如果得手,本將居高臨下,便可炮轟清軍西大營,揚州防守也將更為堅固!汝等速去集結人馬,隨本將奔赴西城缺口。」
「諾!」」一眾軍校齊齊行禮應道。
片刻後,東門內的三千人馬,便被集結起來,王彥又將方才之言,對著眾軍再說一遍,引得全軍對清軍充滿仇恨。
這時王彥令大軍多帶火藥、弓箭,甚至帶上百枚震天雷,而後直往城西而去。
清軍監視揚州的人馬不多,且主要分配在東門之外,防止城內明軍同沖入大運河的水師裡應外合,其他各門外清軍多是緊守營寨,並沒有派出兵馬監視城門。
這時,天已經黑了下來,為明軍的行動提供了很好的掩護。
王彥領著人馬來到西城缺口處,翻過子牆,踩著廢墟出來揚州城,向城外高坡摸去。
守衛清軍炮陣的是漢軍鑲黃旗,三等梅勒章京胡有升帶領的一甲喇炮隊和一甲喇步軍,合計三千人。
胡有升的人馬,在高坡上駐紮已有兩個多月的時間,雖然每日同明軍炮戰,但高坡卻從未受到明軍步兵的衝擊,加上今日為長江水戰所吸引,防守早已經懈怠。
這時天才剛黑不久,營中的大批清軍便已經睡下,對於已經摸到營寨邊的明軍毫無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