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過記錄 |

第854章 遷藩(1 / 1)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章

    相比於中國歷代的漢家王朝,明朝有兩大積弊,一是龐大的宗室累贅,一是,財政不分。

    ,表現在皇帝派太監四處收稅,稅收進入內庫,而不是主管國家財政的戶部來統一管理。

    為了此事,整個文官集團,或為國家,或為私,一直在與內庭抗爭,直到崇禎、弘光兩朝覆滅,皇權大衰,中央威嚴掃地,內廷派遣太監徵收賦稅的情況,才徹底結束。

    宗室累贅,則是宗藩不僅需要朝廷賦稅供養,還侵吞了大量的民間土地。

    王彥宗室對他不滿,便與土地有關。

    「殿下的意思是將宗藩的土地換到台灣?」王夫之聽了王彥的話,不禁開口問道。

    王彥頭,「蘇閣老對宗室進行改革後,規定宗室爵位遞減,每代降低一個等級,奉國中尉之後,朝廷只保留宗籍,不在發放俸祿,並且限制親王、郡王子女受封的名額,超額者不給爵祿,允許宗室任官或從事士、農、工、商等行業。從長久來看,朝廷要向宗藩支付的俸祿必然大減,二十年之內必見成效,可這只是解決了一個方面的問題,還有宗藩封地,不納稅負的問題,卻沒有解決。」

    吏部尚書嚴起恆站起來道:「前些天浙江那邊傳來消息,越藩一個旁支,欲收回封地,與當地百姓發生衝突,打死兩人,重傷二十多人。朝廷現在給宗室的俸祿有限,他們便拿著以前的玉牒、地契想要收回封地,四處給朝廷闖禍!」

    「我看宗室是見朝廷清算了士紳被滿清奪去的田產,將部分田地歸還了抗清士紳,而沒有歸還他們的封地,所以感到不滿,因而憑著皇室宗親的身份,自己下去奪田。」楚王府長史方逢年冷笑道。

    「話雖這麼,但這些地契畢竟在宗室手中,那些地也確實是宗室的封地和田產,就這麼讓庶民占著,也不給個法,也是不行啊」秦王朱存樞是宗人府的官員,他得為宗室句話。

    「怎麼沒有法,殿下這個換地之策,下官以為不錯,可以避免爭地引發矛盾,又能給宗藩一個交代。」王夫之開口道。

    土地回到宗藩之手,戶部很難收上稅來,但若在百姓之手,而百姓又沒有地契,那便是朝廷之地,戶部不僅多出數萬頃土地,而且還能給百姓租種,收取賦稅,戶部的日子簡直不要太好過,王夫之自然要力挺。

    朱存樞話沒什麼分量,但他畢竟代表宗室,得為宗室利益考慮,台灣在他眼中就是蠻荒之地,封地換到台灣,那和流放基本沒什麼區別。

    「這個恐怕有失公平!台灣尚未開發,田地哪裡能和江南、湖廣相比?朝廷這是巧取豪奪宗室的資產。」

    滿清入關後,明朝宗室大量逃亡,封地成為無主之地,讓滿清貴族侵吞,或是被地方官府撥給了流民,而一些抗清士紳也隨著明政權一路退向西南,丟棄了在江南等地的家業。

    現在明朝奪回江南,南陽等地,那原來屬於宗室和士紳的土地要怎麼處理,便需要有個法。


    宗室不跑就死,這沒什麼好的,但那些士紳,就像陳子龍、夏完淳等人,他們原本都是江南豪族,但為了抗清事業,不僅親人抗清而死,家中產業也被滿清侵奪,現在他們打回來了,光復了舊地,那原本屬於他們的田產該怎麼辦?朝廷要不要給他們做主?

    這是困擾南京朝廷的一個重大問題,畢竟這些土地,已經被其他人耕種多年,中間甚至出現了幾次轉賣,想要一刀切,全部收回,必然引起民憤,但士紳作為抗清的主要力量,以及大明朝的統治階層,朝廷也不能,讓他們拋家舍業的抗清之後,連原本屬於他們的資產都拿不回來。

    衡陽王氏本身就是湖廣豪族,大地主,王彥的出身決定了他代表著士紳的利益,所以在光復南京之後,南京朝廷便在光復之地,從新清查,將滿清所發地契一律作廢,由南京朝廷從新發放,並藉機清丈土地,收回一部分投靠滿清士紳名下的土地,還給持有地契的抗清士紳。

    對於被流民散戶種植的土地,則擱置暫議。

    朝廷維護了抗清士紳的利益,但對於宗藩的封地,卻一直未做任何處理,這便使得不少宗藩大為不滿,不少人便憑藉著皇族的身份,回到封地開始自行收地征糧,結果引發激烈的衝突。

    民圖利,而且有些宗室封地,幾年沒人種,已經荒廢,民從新開墾,花了力氣,早當成了自家的地,哪裡願意宗室收回去。

    從法理上講,這些地屬於宗室,就像士紳的地屬於士紳一樣,不能主人逃了,家產放在那裡,被誰占了,就是誰的了。這便沒了法度,社會也就沒了穩定的基礎。

    可法理也並不是就有道理,明朝宗室不為朝廷天下作出貢獻,卻享有那麼多土地和權利,顯然對於整個天下,沒有益處,那就是不合理,法就需要改。

    治國以來,王彥也有領悟,整個天下,統治階級要享受特權,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實,但是這個特權得有度,統治階層享受的特權越多,庶民的負擔就越重,而當著個度超過了庶民的承受能力之後,李自成、張獻忠之輩,便會蜂起。

    所以統治階層要拿捏好這個度,不能超過,那麼就要看統治階層,在這個度內,如何去分配這個利益,而在明朝,宗室無疑是占了大頭。

    有人士紳不是東西,確實也不是什麼好東西,但明朝每三年才取進士三百多人,明朝二百七十餘年,所取舉人總數不過八萬人左右,而明末宗室人數卻是二十多萬人,宗室分得的利益,比士紳要多得多。

    明朝士紳有沒有特權,自然是有,士紳不納稅,但這個不納稅,不是真的不交稅,而是中了功名之後,有一定的限免額度,只是每個王朝後期,都面臨官僚集團腐化,相互勾結的現象,限免的只是頭,大頭是被隱瞞和未上報的土地,這是吏治的問題,而不是士紳有特權的問題。

    歷朝歷代,士紳都是有特權的,宋朝士紳也有限免,也有特權,沒特權誰考功名,誰治理國家,誰會「書中自有黃金屋」。

    岳飛出身於普通農家,做官之後,家中兩千多畝土地,一下成為大地主,韓世忠更是有幾萬畝地,但宋朝運轉卻比較正常,這是統治階層享受的特權,在這個尺度之內,宋又沒有明朝宗室這個大包袱。

    明朝的現實就是,朱家沒有給幹活的士紳階層足夠的利益,官員俸祿少的可憐,宗室站了絕大多數好處,卻又不做貢獻,士紳便突破這個度,將負擔轉給了庶民。

    至於後世吹噓滿清的官紳一體納糧,其實也沒什麼可吹噓的,不要忘了滿清的八旗和王族,滿清不過是拿走漢族士紳的利益,去養幾十萬滿人,八旗,創建他們的盛世而已,而拿走了漢族官紳的好處,那士紳為什麼還要當官,「貪」嘛,最後官紳還是將負擔轉給了庶民,否則哪裡來的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。

    此時,擺在整個南京朝廷面前的餅就只有那麼大,王彥肯定要給治理國家的官紳,而不是毫無貢獻的宗室,他鐵定是不能為宗室收回封地,否則士紳占一塊,宗室再占一塊,那庶民又該反了。

    王彥沉吟一陣,揮手讓幾人先不要爭,然後對朱存樞道:「朝廷今歲要提高官員俸祿,今後財政支出必然增長,宗室想要占據大片封地,不向朝廷納稅,肯定是行不通。孤今天就給宗室一個法,朝廷有遷藩的權利,這次不僅要遷藩,還要收稅。那個在浙江打死人的越藩旁支,宗人府要貶為庶民,然後交三法司會審,當然鬧事的百姓,也要抓起來一同查辦,朝廷不會袒護任何人。」



第854章 遷藩  
話淒涼作品:  
類似:  道界天下  九域劍帝  末日崛起  布萊肯林場  

加入書籤

書頁/目錄

搜"崇禎十七年秋"
360搜"崇禎十七年秋"
語言選擇